金融科技得以在中國繁榮發展,並不是因為美國現在熱衷於仿效的產業政策和補貼,而是國家創造了一個穩定、激勵創新、擁有良好基礎設施的環境,合理但不過度的監管,以及主要讓市場力量決定誰是贏家。
台灣片商甲上娛樂與能率影業今(15)日就宣佈,台灣觀眾將繼日本觀眾後看到此片,並公布中文片名為《蒼鷺與少年》(前譯: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),定檔在10月6日全台上映。Photo Credit: GettyImages宮崎駿2014年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,領取終生成就獎延伸閱讀 宮崎駿《蒼鷺與少年》電影觀賞心得(無雷)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《蒼鷺與少年》在日本上映至今一個月,已累績412萬5000觀影人次、62億3500萬日圓票房(約13.7億台幣),目前暫居日本今(2023)年度票房榜第3名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總理莫拉維茨奇稱,圖斯克是對波蘭安全最大的威脅。執政黨佈局了問題,而每個問題都在攻擊公民綱領黨,並建議選民應勾選的答案。
反對派:這是一場騙局而非公投 根據《路透社》報導,反對派公民綱領黨指出,在移民議題上,它們並不站在開放的立場。他也在貼文中寫道:「普京和盧卡申科想要全面破壞波蘭的穩定,但他們失敗了。他告訴《BBC》說,村中「還看到山邊有裂縫,未來肯定還是危險的,我們絕對不會再住在那裡了。
Photo Credit: Reuters / BBC News 目前已經有62人在洪水中死亡,其中33人來自北京,29人來自鄰近的河北省。這導致這個有2千人、主要是年長居民的村莊與外界隔絕性愛PrEP/配備:男同志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的使用動機、汙名處境與協商機制。從實證到政策制定-愛滋病毒暴露前口服於防性投藥。
然而發文者在性互動過程的「風險管理意識」則被略過未有討論。這樣感同身受的情感勞動,卻也可能導致最終情緒耗竭,因此需同時發展有彈性的情緒管理策略[5]。
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指引及成效。暴露前預防和抗反轉錄藥物的抗藥性:HIV預防的代價?。護理雜誌, 63(6),18-22。 學者Msiska從照護HIV患者的護校生發現[4],他們的情感經驗,從一開始基於誤解而對HIV感染者有所疏離,隨著專業知識與經驗增加,轉而意識到病患同樣需要情感支持,因而顯現出情緒勞動與同理心的護理專業。
在男同志伴侶的關係經營中,PrEP更成為「揭露式親密關係」的輔具。參考資料及註釋 蔡茂松(2012)。 然而,比起追問個人為何不「誠實」,更應直視的事,造成固定服藥的感染者不能輕易說出口的社會處境。我們必須更進一步探問:假設「不坦誠」的感染者確實依照醫囑服藥、測不到病毒量,已盡到對自身健康的負責,為何仍落得罵名?或許在PrEP進入同志日常生活後,新的性階序已然成形。
與醫療人員「姊弟般」的合作關係 筆者在2020至2021年間訪談數位男同志PrEP使用者,發現對HIV感染者的伴侶而言,PrEP成為他們進行親密實踐的定心丸,填補了過去只依賴保險套的不安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。
這份情感揉合對專業的信任、家人般的依賴感。 不同於國外的公衛人員易成為PrEP使用者的污名來源之一,台灣男同志在日常互動以「姐妹」相稱,更透過刻意強調陰柔特質的對話,和公衛人員發展出「姊弟情誼」是弱勢身分獲取社會資源所使用的協商策略。
2015年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委託台灣愛滋病學會,成立專家小組建立使用指引,團隊包含感染科醫師、護理師、藥師及醫檢師,參考全球最新的臨床指引,2016年正式對社會大眾宣傳,尤其是男同志社群——這個已建立定期篩檢習慣、被視為公衛推廣重點的族群[2]。感染控制雜誌,22(1),46-47。 隨著衛教觀念普及,制度考量到經濟門檻,2018年開始推動PrEP的公費補助計畫,而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於2023年度由38家增加至63家[3]。愛之關懷季刊,(81),22-31。 或許,當代HIV去污名運動反而塑造了「誠實政治」的性階序:感染者揭露自身狀態成為一種道德義務。這個污名結構,在「on PrEP」成為當代男同志的健康新生活時,應該持續被挑戰。
推廣「U=U」也推崇無條件誠實? 除了互相信賴的關係,有受訪者曾遇過將愛滋的抗病毒藥物「喬裝成PrEP」的HIV感染者。PrEP使用者和個管師這份沒有血緣的親屬關係,因為定期匿名篩檢、就診取藥培養出深厚情感,一邊提供衛教資訊與情緒支持,一邊轉介有需求的「潛在使用者」進入公衛防治體系中。
對實踐開放式關係的人來說,PrEP作為區分情感親疏的工具,區別不同對象的風險管理與信任程度。 2022年Twitter上有位宣稱「深具安全意識」的男同志發現約會對象正在服用HIV抗病毒藥物,認為沒有坦誠病況是「不尊重」,公開對話紀錄試圖公審。
文:王敬儒 預防性藥物PrEP如何斷開男同志與愛滋污名的鎖鏈? 上一篇介紹了暴露前預防性投藥(PrEP)的污名與協商,此篇聚焦台灣愛滋防治政策,本地男同志PrEP使用者發展出什麼型態的情感政治提供愛滋防治(如推廣U=U)一些可施力點。 弔詭之處便在,當代HIV衛教實務雖強調「U=U」(測不到HIV的病毒量=不具傳染力),社群卻有一部分人認為,即使穩定服藥控制,感染者沒有第一時間坦承HIV+的身份,便應受嚴厲指控。
有趣的是,在醫療人員與潛在使用者之間,甚至使用者社群內部之間,都存在著諸如放蕩污名的偏見理解,形成「看似對立」的緊張關係。 誠實政治似乎成為U=U的後HIV年代,男同志性公民面臨的新道德地景從實證到政策制定-愛滋病毒暴露前口服於防性投藥。護理雜誌, 63(6),18-22。
這份情感揉合對專業的信任、家人般的依賴感。性愛PrEP/配備:男同志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的使用動機、汙名處境與協商機制。
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指引及成效。暴露前預防和抗反轉錄藥物的抗藥性:HIV預防的代價?。
與醫療人員「姊弟般」的合作關係 筆者在2020至2021年間訪談數位男同志PrEP使用者,發現對HIV感染者的伴侶而言,PrEP成為他們進行親密實踐的定心丸,填補了過去只依賴保險套的不安。 弔詭之處便在,當代HIV衛教實務雖強調「U=U」(測不到HIV的病毒量=不具傳染力),社群卻有一部分人認為,即使穩定服藥控制,感染者沒有第一時間坦承HIV+的身份,便應受嚴厲指控。
這個污名結構,在「on PrEP」成為當代男同志的健康新生活時,應該持續被挑戰。 不同於國外的公衛人員易成為PrEP使用者的污名來源之一,台灣男同志在日常互動以「姐妹」相稱,更透過刻意強調陰柔特質的對話,和公衛人員發展出「姊弟情誼」是弱勢身分獲取社會資源所使用的協商策略。PrEP使用者和個管師這份沒有血緣的親屬關係,因為定期匿名篩檢、就診取藥培養出深厚情感,一邊提供衛教資訊與情緒支持,一邊轉介有需求的「潛在使用者」進入公衛防治體系中。 然而,比起追問個人為何不「誠實」,更應直視的事,造成固定服藥的感染者不能輕易說出口的社會處境。
在男同志伴侶的關係經營中,PrEP更成為「揭露式親密關係」的輔具。然而發文者在性互動過程的「風險管理意識」則被略過未有討論。
感染控制雜誌,22(1),46-47。 誠實政治似乎成為U=U的後HIV年代,男同志性公民面臨的新道德地景。
我們必須更進一步探問:假設「不坦誠」的感染者確實依照醫囑服藥、測不到病毒量,已盡到對自身健康的負責,為何仍落得罵名?或許在PrEP進入同志日常生活後,新的性階序已然成形。文:王敬儒 預防性藥物PrEP如何斷開男同志與愛滋污名的鎖鏈? 上一篇介紹了暴露前預防性投藥(PrEP)的污名與協商,此篇聚焦台灣愛滋防治政策,本地男同志PrEP使用者發展出什麼型態的情感政治提供愛滋防治(如推廣U=U)一些可施力點。